Rug成灾,Base上Uniswap的虚假繁荣
Base 正在成为 EVM 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,但据 Dune 数据分析师jpn memelord的发现,Uniswap 在 Base 平台上的交易量看似繁荣,但其中大量交易是由反复 rug 的资金池所驱动的。这似乎也印证了一些社区观点,认为 Base 上有很多「大割」,究竟真实数据如何呢?BlockBeats 结合 jpn memelord 的研究进行了整理。
Dune
综合来看,创建了超过 500 个资金池的地址合计贡献了超过 12.7 万个资金池,在 Base 上部署的所有资金池中,超过 20% 由仅 87 个独立地址(甚至更少的独立实体)创建。
这些资金池的实际情况如何?
事实上,其中大多数是几分钟内便 Rug 的普通山寨币,缺乏任何实际价值。正如下面的示例所示,这些资金池并非具备生产力的项目,而是彻头彻尾的骗局。
这些大量创建资金池的操作者通常采用的策略是,先将 ETH 分散发送至多个钱包,随后发行新代币,再通过这些备用钱包进行买入操作,最后迅速抽走流动性。这种操作不仅迅速获利,还人为夸大了交易量指标。
每次新的 Rug 操作通常会带来数千美元的交易量。这些操作由数十个地址全天候进行,每个资金池的存续时间仅有 20-30 分钟,因此单个地址每天能够推出 50 个以上的此类项目。
通过这种方式,每个地址仅凭少量的初始资金便能每天制造出 25 万美元的交易量。
「这就相当于把几张 100 美元的钞票贴在回力镖上,然后扔出去 50 次。你并没有真正产生几十万美元的交易量,只是在自娱自乐而已。」jpn memelord 认为。
这种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,可能有多方面原因。一方面是为了诱骗不知情的用户购买这些代币;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利用未调校好的抢跑机器人获利;此外,也可能是为未来可能(但不太可能实现)的 Base 空投做的一种奇怪的撸毛行为。
关键问题在于,如何有效地筛选和过滤这些操作。
起初,jpn memelord 认为对每个地址创建的资金池数量设置上限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,这样可以去除那些由大量资金池构成的垃圾地址。然而,他发现超过一半的资金池是由创建数量少于 5 个的地址部署的。
他推测许多资金池可能是由撸毛或 Rug 机器人创建的,这些机器人频繁更换地址以逃避检测,甚至可能仅部署一个资金池后就更换地址。因此,jpn memelord 决定继续深入研究,试图在资金池创建中寻找人为因素的踪迹。
他尝试仅关注由 ENS 用户创建的资金池。这一方法更具成效,仅有 1.7 万个资金池是由拥有 ENS 的地址创建的,这一数字远低于资金池总数,并可能有效地排除了大多数由机器人创建的资金池。
巧合的是,jpn memelord 认为这一筛选过程可能还揭露了一些反复对 Base 代币进行 Rug 操作的网红。然而,这种方法仍需改进,现有过滤方式可能会遗漏一些由匿名部署者创建的真实资金池,同时却包含了某些虚荣网红的骗局或 Rug 项目。
jpn memelord 开始关注那些具有多次流动性添加事件的资金池。Rug 项目通常只会进行一次流动性注入和移除操作,而有生产力的资金池则会有其他流动性提供者,多次注入流动性。
只有约 7800 个 v2 资金池经历过多次流动性添加,当过滤条件提高到超过 2 次流动性添加时,这个数字再次减半,仅剩约 3500 个,这些才是具有生产力的资金池,而不仅仅是 Rug 项目。
这些有价值的资金池仅占初始总量的 1.2% -0.5% ,这意味着,考虑到垃圾项目和骗局后,实际数据被夸大了约 99% ,而这个数字也与文章开头 Uniswap 给出的数字很接近。
jpn memelord 认为,这种行为本质上并非 Uniswap 的过错,因为它是一个无需许可的协议,任何人都可以为任何资产创建资金池,这正是其设计特性之一。然而,宣传那些被无价值垃圾项目人为夸大的指标,则是 Uniswap 有能力控制的。
Uniswap 应该对其指标进行过滤,无论是 8000 个资金池还是 3500 个,这些真正产生一定价值的资金池依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。这一过滤也应适用于交易量,因为相当一部分交易量实际上是这些 Rug 项目在同样的 5 个 ETH 之间循环产生的。
「创建的资金池」对于一个操作成本仅几美分的无需许可协议来说,是一个很容易被机器人操控的活跃度指标。这种类型的指标应该经过仔细过滤,而不应简单地按表面数据来宣传。那些超越了 Rug 套路、真正有互动的资金池才是值得关注的。
在 Basescan 上持有最多代币的钱包是流动性提供者,一切看起来很安全,吸引了许多人蜂拥而至。
「安全检查」也似乎通过了验证(LP 已销毁、合约所有权已放弃、无蜜罐等)。尽管如此,@Token_Sniffer 已经将该骗子标记出来。
随后,他们通过机器人操作交易量,以诱骗毫无防备的用户上钩。
ETH 被半随机地分配到部署者控制的数十个钱包中,这些钱包通过买卖操作来模拟自然的市场需求并推高图表走势。
一切看似正常,直到部署者收到一笔远超「流通供应量」显示数量的代币转账,池中所有的 ETH 都被提取到部署者账户,而这个看似安全的 meme 币再也无人问津。
这些代币是从哪里来的?
合约中有一个构造函数,故意使用整数下溢,将最大 uint 256 数量的余额分配给部署者控制的一个「隐藏」钱包。因此这些代币不会显示在「最大供应量」或 Basescan 上的持有者列表中。
正是这几行代码让图表呈现出这样的走势。
这些 ETH 被回收用于下一次操作,整个「表演」又会以一个新的代币代码重新开始,通常会选用当前在 Ethereum 或 Solana 上流行的名称。